在南极和北极的极寒海域中,漂浮着一群无声的 “白色旅人”—— 冰山。这些由冰盖或冰架裂解形成的巨大冰块,如同被自然之手雕刻的艺术品,有的棱角分明如金字塔,有的圆润如白玉盘。它们的体积差异极大:小冰山仅如足球场大小,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 “A23a”,面积竟接近 4000 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深圳市),如同一座移动的冰雪大陆。它们诞生于冰川与海洋的撕裂中,带着母体的低温记忆,在洋流与风力的推动下漂泊千里。有些冰山能存活数十年,有些则在温暖海域快速消融。而 A23a,这个被科学家称为 “极地巨兽” 的存在,正以万亿吨的体量,在南大西洋上演一场牵动人心的生态危机。

1986 年,当中国刚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时,在南极菲尔希纳 – 罗内冰架的边缘,一块面积相当于上海市的冰体轰然坠海。这头新生的 “冰兽” 被编号为 A23a,却很快被困在威德尔海的浅滩上,如同被封印的巨人,在零下 40 度的严寒中沉寂了整整 34 年。这段时间里,全球气候正悄然变化。根据 NASA 观测数据,南极冰架每年损失约 1500 亿吨冰,这些消融的冰体不断抬升海平面,也为 A23a 的 “苏醒” 埋下伏笔。直到 2020 年,冰体底部的持续融化终于让这座冰山上浮,开始以每天 5 公里的速度向南大西洋漂移。2023 年,当 A23a 挣脱浅海束缚时,却陷入了更凶险的困境 —— 直径达 200 公里的 “泰勒柱” 涡流。这种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螺旋水流,就像无形的锁链将冰山困住。在长达一年的旋转中,A23a 的运动轨迹形成完美的阿基米德螺线。直到 2024 年底,随着南极绕极流的加强,这头冰兽才突破涡流牢笼,以更快的速度扑向南乔治亚岛。此时的它,已在海上漂泊 38 年,体量虽缩减至原体积的 70%,却仍相当于 3000 个帝国大厦的重量。
位于南纬 54 度的南乔治亚岛,是地球上最后的野生动物乌托邦。这座火山岛上栖息着数百万只企鹅、海豹与海鸟,是南极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生态系统精密如瑞士钟表:企鹅幼雏的成长周期与磷虾繁殖期精准同步,海豹的哺乳期恰好避开暴风雪季。而 A23a 的逼近,可能让这个运转百万年的生命时钟彻底停摆。
科学家认为,“A23a” 的逼近,将会对南乔治亚岛的生态系统构成严峻的威胁,首先来讲,这座巨大的冰山重达上万亿吨,如果它直接撞上南乔治亚岛,将可能会对海岸线造成物理破坏,进而大量破坏沿海区域的动物栖息地。若以当前 0.7 节(约 1.3 公里 / 小时)的速度撞击岛屿,万亿吨冰体释放的动能相当于 1.5×1017 焦耳,这足以在海岸线上撕开数公里长的裂口,摧毁 70% 的企鹅巢穴。
更糟糕的是,如果 “A23a” 搁浅在岛屿附近,那么它就会像一堵巨大的 “冰墙” 一样,直接阻断那里的动物们前往海洋觅食的路径。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 2004 年就曾经发生过一次,在那个时候,有一座被称为 “A38b” 的冰山搁浅在这里,使得当时的动物不得不 “绕道而行”,其前往海洋觅食的平均路径增加了 3 倍之多,而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大量企鹅和海豹的幼崽被饿死。而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A23a” 的规模比 “A38b” 大得多,因此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它造成的 “阻挡效应” 可能还会持续更久,威胁也更大。参考 2004 年 A38b 冰山造成的灾难,当动物绕行路径增加 3 倍时,幼崽存活率会从 85% 暴跌至 20%。而 A23a 的体积是 A38b 的 6.2 倍,可能形成环绕半个岛屿的冰障。
另一方面来讲,冰山的融化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淡水,这会对周边海域的盐度和温度将产生长期的影响,要知道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鱼类通常都会依赖一定的盐度和水温范围才能正常生长,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该区域原本的食物链也将受到很大的威胁。冰山融化每天释放约 2 亿吨淡水,足以在三个月内将周边海域盐度从 34.5‰降至 28‰。这对依靠特定盐度产卵的南极磷虾而言,不啻灭顶之灾。

A23a 的加速漂流,与过去 40 年南极半岛气温上升 3°C 直接相关(IPCC 数据)。那些从冰架上脱落的每一块冰,都在诉说同一个事实:人类活动释放的 350 亿吨 / 年二氧化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极地。这座漂流 38 年的冰山,既是气候变化的实体化警示,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后救赎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