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怪谈笔记

极限探测:人类首次 “贴身” 观测太阳

2025-10-24
一、极限探测:人类首次 “贴身” 观测太阳
2024 年 12 月 25 日,NASA 的 “帕克” 太阳探测器以 192 公里 / 秒的速度掠过太阳,距其表面仅 610 万公里 —— 这一距离不足太阳半径的 9 倍,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内部运行。裹着 11.43 厘米厚碳复合材料隔热罩的探测器,在 1377℃的高温中幸存,其携带的广角成像仪与磁场探测器,捕捉到了颠覆认知的太阳活动细节。
这场 “触摸太阳” 的壮举,源于 70 年前的科学困惑。1942 年,瑞典天文学家发现太阳表面 5500℃的光球层之上,日冕温度竟飙升至百万摄氏度,这种 “温度倒挂” 现象成了天体物理学界的世纪谜题。尽管 1950 年代尤金・帕克提出 “磁重联” 理论假说,但缺乏近距离观测证据,始终无法证实。
二、核心突破:磁重联的 “现场直播”
“帕克” 探测器的关键发现,是直接捕捉到了磁重联的完整过程。在穿越日冕边界时,仪器记录到磁场强度骤降、等离子体温度瞬间飙升,同时伴随高能粒子束喷射 —— 这正是磁力线 “断裂 – 重组” 的典型特征。西南研究院团队在《自然・天文学》中证实:磁重联释放的能量,正是日冕高温的 “热源”。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双重加热机制。探测器数据显示,磁重联会引发大量 “纳米耀斑”—— 虽单个能量微弱,但密集爆发形成持续能量补给;同时激发的阿尔文波通过湍流耗散,将磁能逐级传递至日冕层。这一发现完美衔接了理论与观测,填补了太阳物理研究的关键空白。
此前国家天文台团队曾通过 SDO 卫星数据,推测冕洞边界的磁重联维持其刚体自转,而 “帕克” 的实地探测,首次为这一物理过程提供了直接证据,印证了磁重联在太阳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三、地球关联:太空天气预警的革命
这一发现绝非纯理论突破。太阳风与日冕物质抛射(CME)等活动,会对地球卫星、电力网络造成致命威胁。“帕克” 的图像首次清晰展示了多个 CME 碰撞 “叠加” 的过程 —— 这种合并会加速带电粒子,使太阳风暴破坏力倍增。
借助磁重联的观测数据,科学家可更精准预测太阳风暴轨迹。例如,当探测器监测到磁场线异常扭曲时,即可预判 2-3 天内是否会有强太阳风抵达地球。这将使卫星提前调整轨道、电网启动防护机制,显著降低太空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如 NASA 科学家尼古拉・福克斯所言:“触摸太阳的意义,堪比登月对月球研究的变革。”
目前 “帕克” 已完成 20 次近日点飞越,传回的数据仍在持续解密太阳的秘密。从 610 万公里外传来的信号证明:人类对恒星的认知,正从遥望推测迈入实地验证的新纪元。

最新文章

雷暴中诞生的神秘访客​

未解之谜

 

阅读15479

万米深海钢瓶取水:捞上岸后瓶内仍存高压吗?​

科学探索

 

阅读11148

从 “可怕的蜥蜴” 到羽衣猎手:恐龙形象的百年反转​

科学探索

 

阅读11181

极端天气频繁,人类有能力应对吗?

科学探索

 

阅读19619

盛夏离太阳更远为何更热?揭开气温背后的科学奥秘​

科学探索

 

阅读19759

冀ICP备20220137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