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怪谈笔记

极端天气频繁,人类有能力应对吗?

2025-11-05
科技筑基:从模糊预警到精准防御
极端天气的破坏力往往源于预警滞后与响应失焦,而科技正逐步填补这一鸿沟。中国科学院研发的 “山地灾害风险精细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构建三级预警体系,通过全过程物理模型实现从区域等级预报到精细化险情预报的突破,在四川凉山的业务化运行中有效化解传统预警 “范围大、指向弱” 的痛点。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更让预警效率倍增:美国 HRRR-Cast 系统计算效率较传统模型提升千倍,能精准生成风暴结构预测;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 AI 模型可输出 20 米分辨率的超本地化预警,整合气象与社会经济数据实现靶向提醒。这些技术突破印证了崔鹏院士的判断 —— 新兴科技能为灾害风险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全球协同:弥合差距的集体行动
极端天气的跨国性决定了应对需打破国界壁垒。联合国 “全民早期预警” 倡议推动下,全球 55% 的国家已具备多灾种预警能力,较 2015 年翻倍。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成为全球服务的 “中国星”,“数字中巴经济走廊” 平台更整合七大分支数据,为跨国基础设施防护提供 “一站式” 支持。区域协作同样成效显著:东南亚国家共享地震海啸预警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地灾害教席推动全球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这种协作至关重要,毕竟加拿大山火烟雾飘至美国、欧洲的案例,早已证明气候危机没有 “绝缘体”。
现实挑战与破局方向
尽管进步显著,应对能力的不均衡仍客观存在。全球仍有近半数国家缺乏完善预警系统,农村地区信息覆盖率远低于城市,互联网接入鸿沟更制约技术落地。高温灾害的隐形威胁更具挑战性 ——2025 年夏季西亚多地气温超 50℃,引发电力中断与健康危机,而世界气象组织测算,全面推广高温预警每年可挽救 10 万人生命。破局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持续技术创新,如香港天文台用 AI 提前一周预警暴雨,探索物理模型与 AI 的融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资源倾斜,让 “一带一路” 科技减灾成果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
从四川凉山的预警终端到全球气象卫星网络,人类正用科技与协作编织防御网。极端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固然严峻,但只要坚持科学应对、全球同心,就能在与风险的长期博弈中筑牢生命防线,守护发展韧性。

最新文章

雷暴中诞生的神秘访客​

未解之谜

 

阅读16067

万米深海钢瓶取水:捞上岸后瓶内仍存高压吗?​

科学探索

 

阅读12449

从 “可怕的蜥蜴” 到羽衣猎手:恐龙形象的百年反转​

科学探索

 

阅读16510

极端天气频繁,人类有能力应对吗?

科学探索

 

阅读10054

盛夏离太阳更远为何更热?揭开气温背后的科学奥秘​

科学探索

 

阅读10780

冀ICP备20220137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