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的 “显微镜之眼” 下,人类细胞这座精密都市再添新地标。2025 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宣布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细胞结构 ——“半融合体”(hemifusome),这一发现改写了细胞物质转运的传统认知,为遗传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这一结构的现身,得益于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技术的突破。与传统成像技术不同,该技术能在千分之一秒内将细胞速冻至天然状态,如同给生命活动按下 “暂停键”,再通过三维重构呈现原子级分辨率的微观世界。正是这种 “时间静止” 技术,让科学家捕捉到了这个此前隐匿的结构 —— 它并非永久存在的固定细胞器,而是 “按需生成” 的临时平台,任务完成后便迅速消散,这也是它长期未被发现的关键原因。
半融合体的结构颠覆了传统认知。它由两个大小各异的囊泡部分融合而成,中间维系着异常稳定的 “半融合隔膜”。在经典细胞生物学中,这种 “半融合” 状态被认为只是囊泡完全合并前的瞬时过渡,而半融合体的存在证明其可长期稳定存在并执行功能。更奇特的是,每个半融合体的形成都依赖直径仅 42 纳米的蛋白脂质纳米微滴(PND),这种微粒如同 “种子”,附着在囊泡后催生出新囊泡,最终形成完整结构。
在细胞内部的 “物流系统” 中,半融合体扮演着 “隐形码头” 的关键角色。若将囊泡比作运输货物的 “卡车”,半融合体就是高效的 “装卸与回收中心”—— 它独立于传统内吞作用途径,负责囊泡的形成、货物分拣与物质交换。研究显示,它通过独特路径参与多囊泡体(细胞的 “垃圾处理厂”)的形成:新生成的小囊泡向内翻转进入大囊泡,最终脱离成为内体囊泡,这与依赖 ESCRT 蛋白机器的传统通路形成互补。
这一发现的医学价值远超基础研究范畴。许多遗传病的根源在于细胞 “物流系统” 紊乱,如赫曼斯基 – 普德拉克综合征引发的白化病、出血问题等,均与物质转运异常相关。研究团队推测,半融合体功能缺陷可能是这类疾病的深层诱因。此外,它在免疫细胞中的活跃表现,暗示其可能参与炎症调控等更复杂的生理过程。
“这就像在细胞内发现了全新的回收中心。” 研究合著者塞罕・易卜拉欣博士表示。目前,科学家仍在探索调控其形成的分子机制及不同细胞中的特异性功能。从宇宙脉冲星到细胞半融合体,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始终在微观与宏观世界同步延伸,而每一个新结构的发现,都为破解生命密码增添了关键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