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夏夜躺看银河的记忆,如今成了奢侈的念想。” 越来越多人发现,夜空中的星星正悄然减少。这并非恒星的消亡 —— 银河系 2000 亿颗恒星中,人类寿命内几乎不会有肉眼可察觉的数量变化,真正的 “元凶” 藏在光与气的变化中。
光污染是最直接的遮蔽者。2025 年研究显示,全球夜空亮度自 2011 年起以每年近 10% 的速度攀升,LED 路灯的蓝光、建筑泛光照明形成的 “光雾”,像滤镜般掩盖了暗弱星光。在上海、纽约等都市,夜空亮度达 18 等,每夜仅能看见 50-100 颗星;而西藏阿里的无光污染区域,22 等的夜空下可显现 6000 颗星。更令人担忧的是低轨卫星的干扰:SpaceX 运行的 7600 颗星链卫星反射阳光,使夜空亮度增加 2%-5%,其轨迹在天文照片上形成刺眼光条。
大气环境恶化加剧了星光的 “隐身”。城市 PM2.5 颗粒散射灯光,北京 2024 年夜空亮度比 2010 年高出 15%。《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全球升温导致高层大气水汽增加,2024 年中国云量比 1980 年增 10%,夜间观测窗口持续缩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遭遇颇具代表性:雾霾与光污染使其失去观测功能,望远镜每周清洗费用高达十万元,最终沦为天文博物馆。平流层臭氧损耗与工业排放的氧化铝颗粒,更进一步削弱了星光的穿透力。
人类活动的扩张让问题雪上加霜。城市化使光污染区域不断蔓延,2024 年中国城市夜空亮度较 2000 年增长 30%。即便是距城市 50 公里的乡村,夜空亮度仍比自然状态高 10 倍,银河轮廓日渐模糊。高层建筑群通过玻璃幕墙反射光线,上海陆家嘴周边 5 公里内可见恒星数量下降 70%,而星链等卫星计划若全部落地,近地轨道将充斥超 4 万颗卫星,天文观测噪声会再增 10%。
值得欣慰的是,拯救夜空的行动已在展开。中国西藏阿里建成全球最佳暗天空保护区,国际电信联盟正拟定 2026 年生效的卫星光污染法规。德国海德堡的感应路灯、荷兰的 “蝙蝠友好型红光照明”,证明城市可在照明需求与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当我们调低一盏路灯的亮度,或许就能让几颗星星重新回到孩子的眼眸中 —— 守护星空,终究是守护人类与自然共处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