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亚洲和欧洲确实是一整块连在一起的陆地,即 “亚欧大陆”,然而我们却习惯将其分为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且在文化、历史和政治上区别对待,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


从地理方面来说,虽然亚欧大陆是一个整体,但也存在一些相对明显的地理特征可作为划分的依据。在现代地理学中,通常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这一条长线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俄罗斯地理学家塔季谢夫发现受气流影响,乌拉尔山脉两侧动植物差异明显,于是提出以乌拉尔山为界划分亚欧大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乌拉尔山脉绵延 2000 多公里,平均海拔 500 – 1200 米,它成为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的一道自然分隔。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全长 2428 公里,传统上被认为是欧洲与亚洲的界河。这些地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将大陆分成了两部分,为大洲的划分提供了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洲划分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在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和亚述人的时代,他们的地理眼界止于地中海,欧亚大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片未知的蛮荒之地,当时虽然 “欧罗巴” 和 “亚细亚” 这两个词已出现,意为日落之地和日出之地,但仅代表模糊的地理方位。到了希腊人的时代,地理眼界扩大到黑海并向东延伸至印度河,希腊人以自己为中心,将东面的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和高加索山脉作为分界线,此时 “欧罗巴” 和 “亚细亚” 开始代表地理区域。罗马人时代,随着罗马帝国扩张,希腊人划定的分界线向北延伸,在黑海以北陆地以亚速海和顿河为界。16 世纪俄罗斯崛起,其领土扩张使得分界线不断变化,最终在 18 世纪后半叶,以乌拉尔山脉为界的观点被普遍接受,19 世纪中叶又确定了乌拉尔河和里海作为东南部分界线并沿用至今。
文化差异也是将亚欧大陆划分为两个大洲的重要因素。欧洲受希腊 – 罗马文化、基督教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个人主义和科学理性为核心的 “西方文明”。而亚洲地域广阔,涵盖了儒家、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集体主义特征。中世纪时,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与亚洲的伊斯兰世界、东方文明形成对立。例如《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亚洲的 “神秘与富饶”,进一步强化了欧洲人对 “东方” 的独特想象,加深了双方文化上的差异认知。


在政治层面,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政治体系和国家。欧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具有相似政治理念和体制的国家,亚洲则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发展脉络和国家体系。这种政治上的独立性和差异,也使得人们习惯将两者区分开来。
综上所述,亚洲和欧洲的划分是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它们同属亚欧大陆,但这些差异使得将其分为两个大洲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