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怪谈笔记

宇宙奇观:那颗炸了两次的恒星​

2025-11-04
在剑鱼座方向的大麦哲伦星云中,一片距离地球 16 万光年的星云遗迹 SNR 0509-67.5,正颠覆着人类对恒星死亡的认知。恒星爆炸本是宇宙中的寻常事件,每年银河系都会上演数次这样的 “宇宙烟火”,但这颗恒星的终结方式,却是天文学家们从未见过的例外。
2025 年,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传来震撼消息:通过高分辨率观测发现,这片星云遗迹呈现出清晰的双层壳状结构,光谱分析证实两层壳层都富含钙元素 —— 这种元素通常在 Ia 型超新星爆发中生成。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两层壳并非同时形成,而是如同水中先后扩散的两圈涟漪,暗示着恒星曾经历两次独立的爆炸。
这一 “双重爆炸” 现象彻底打破了传统认知。在经典理论中,Ia 型超新星源于白矮星从伴星窃取物质,当质量累积到太阳的 1.44 倍(钱德拉塞卡极限)时,会触发热失控核聚变,最终一次性猛烈爆炸。但 SNR 0509-67.5 的观测数据显示,这颗恒星的爆炸无需达到临界质量。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 “双重爆炸” 模型的解释:这颗白矮星先从伴星窃取氦元素,在表面形成厚厚的氦层。随着压力与温度升高,氦层率先发生热失控核聚变,引发第一次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向内传播,如同巨锤重击核心,瞬间点燃碳氧元素的聚变反应,进而引发第二次更剧烈的爆发,最终将恒星彻底摧毁。德国海德堡理论研究所的伊沃・塞滕扎尔指出,这种机制证明白矮星可在临界质量前爆炸,填补了天文学理论的空白。
此次发现的价值远超单一事件本身。Ia 型超新星因亮度稳定,被天文学家用作测量宇宙膨胀的 “标准烛光”,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源于此领域的突破。而双重爆炸机制的证实,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校准这些 “宇宙卷尺” 的精度。更重要的是,这类爆炸是地球铁元素的主要来源 —— 包括人类血液中的铁,揭开其奥秘等于追溯生命元素的起源。
与 2025 年猎户座边缘星系发现的 “阶梯式能量下降” 超新星相比,SNR 0509-67.5 的双重爆炸更具颠覆性。前者虽有异常的伽马射线暴模式,但仍属单次爆发的变异;而后者直接改写了恒星死亡的基本剧本。目前,全球多个天文团队正持续追踪其残骸,试图捕捉更多爆炸细节。
从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对准星空至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被刷新。这颗炸了两次的恒星提醒我们:在浩瀚宇宙中,已知的规律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每一次异常天象的发现,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契机,而 SNR 0509-67.5 的双层壳层,正是宇宙写给人类的最新谜题。

最新文章

从 “可怕的蜥蜴” 到羽衣猎手:恐龙形象的百年反转​

科学探索

 

阅读10587

极端天气频繁,人类有能力应对吗?

科学探索

 

阅读13061

盛夏离太阳更远为何更热?揭开气温背后的科学奥秘​

科学探索

 

阅读19362

宇宙奇观:那颗炸了两次的恒星​

科学探索

 

阅读12864

星空渐隐:那些消失的星光去哪儿了?​

未解之谜

 

阅读16430

冀ICP备2022013768号-2